中国房地产行业的规模红利时代正在逝去。据克而瑞数据,2019年千亿房企数量为34家,相比上年同期增加4家,但TOP100房企权益销售金额同比仅增长6.5%。
行业整体降速已是大势所趋,单靠规模扩张的路径已无法走通,唯有均衡发展的房企才能突围而出,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运营能力、成长能力等多个维度构建强大的综合实力,对房企穿越地产白银时代至关重要。
4月28日,中国城镇建设发展中心、广东时代传媒共同主办的“2020中国地产时代奥斯卡”榜单揭晓,凭借前瞻性的发展战略、稳定向好业绩指标及良好的成长能力等综合实力优势,
集团被评为“2020中国综合实力投资控股企业”。
发轫于中山到扎根广州,再到布局全国,
一直坚持均衡稳健的发展战略。2019年,
销售再破千亿,期内实现营业额602.39亿元,同比增加7.3%;净利润增加10.5%至92.33亿元,股东应占利润增加5.4%至75.12亿元。同时,多元化业务全面发力,收入贡献突破10%。
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
已构建了全面均衡的综合实力,站在世纪新十年的起点,
将会迎来更加稳健更有质量的发展。
规模、盈利能力持续稳步提升
在行业销售规模行将触顶的背景下,
销售业绩却继续稳步增长。2019年,
全年实现1179.7亿销售金额,同比增长14.9%,完成全年销售目标的104.4%;累计预售建筑面积891.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7%。
基本盘面扩大之余,
并未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2019年,
净利润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比增加10.5%至92.33亿元,净利润率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至15.3%。在同策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品牌房企净利润top30排行榜中位列第十四名。
在行业整体规模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盈利能力成为考验房企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持续、各类成本居高不下等多重因素影响,叠加企业周转速度的下降,2019年,地产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小幅下降。
根据中指院研究数据,2019年,百强企业净利润率为11.1%,较上年分别下降0.5个百分点,TOP10房企净利润率也仅为14.8%。相比之下,
的净利润率不降反升,且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了4.2个百分点。
此外,3月17日发布的“2020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盈利性TOP10”榜单也显示,
稳居第6位,显示了其良好稳健的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得益于其扎实有效的降本增效举措。数据显示,在规模和盈利双双稳步增长的过程中,2019年营销成本却下降了13%;另一方面,在有息负债总规模部分上升的同时,财务费用净额则由27.44亿元降至25.29亿元,同时资产负债率仍然为76.1%,与上一年持平。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500强测评研究报告》显示,500强房地产开发企业2019年资产负债率均值为79.66%。相比之下,
的资产负债率继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为追求效益稳步增长,
不断加强财务成本管理,加快销售款项回笼,强化资金及预算管理,优化成本及开支管理,也获得明显效果。2019年,
销售回款率提升约12个百分点至82%,如果按照行业内许多公司采取的将历年销售回款均计算在内的口径,则销售回款率达93%,同比增幅也达到12个百分点。
优质土储筑牢发展压舱石
在房企的核心能力中,市场研判和拿地能力至关重要。能否提前预判变化、踏准市场节奏,往往决定一家房企未来数年的命运。纵观
的拿地曲线,均是在审视城市发展周期后做出的正确抉择。
2019年2月18日,国务院共先后批复了10大国家级城市群,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五大城市群潜力巨大,GDP占比合计高达55%,常住人口占比40%。洞察到市场趋势,
积极推进“2+3+N”策略,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具有后发潜力的重点城市群、其他机会型城市群不断均衡深化布局。
2019年,
在75个城市拥有权益预计总建筑面积为397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2019年,
新增42个优质项目,权益投资额359亿中有40%放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战略深耕城市群,另有43%投资额分布在标准聚焦城市群如京津冀、中西部、成渝等。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规划等诸多政策利好,
未来发展将受惠于这些重点城市群巨大的发展潜力。
得益于在土地市场的多年深耕,
区域销售布局更加均衡合理,摆脱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在2019年销售业绩中,海南及云南业绩贡献为11.7%,较2018年同期降了4个百分点;华南区域的业绩贡献32.9%,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为26.3%;华东地区贡献达到27.2%,较2018年提升了近9个百分点;华中和西部地区业绩贡献总计为15.2%;其他地区的业绩贡献接近13%。
2019年于
来说也是多样化土地增储方式齐头并进的一年,在购地策略上,
更注重推动产业小镇及城市更新项目发展。去年,
通过招拍挂获取的土地占比34.5%、通过产业小镇获地39.4%、通过合作及并购获地26.1%。
多渠道的拿地策略,使
平均土地成本仅3509元/平方米,土地综合地价和房价比例在22%左右。这意味着
成本管控较优,也为后续的盈利稳步增长奠定基础。
多元业务驱动未来发展
地产行业“水大鱼大、蒙眼狂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成为行业共识,更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空间。
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在其著作《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中提出,“任何一条增长曲线都会达到增长的极限,如果组织和企业能在第一曲线到达巅峰之前,找到带领企业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那么企业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
2015年,
便开始围绕地产主业发力“1+N”多元业务模式,深入布局物业服务、环保、教育、雅城科创、房管等几大非房板块。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多元化业务的收入贡献占比达到10.1%,已成为重要的盈利增长点。
年报显示,2019年多元化业务的营业额为60.61亿元,同比增长66%,连续三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1%;经营利润14.31亿,同比增长18%,连续三年复合增长率为92%。
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自2010年前后,便有不少房企开始多元化转型战略,根据克而瑞数据,TOP30房企中的70%都曾提出多元化战略,TOP100房企中更有97%布局了多元化业务。但在经历近10年的发展后,曾被寄予厚望的多元化探索仍收获甚微,而地产开发仍是主要营收和利润源头。
除了恒大和碧桂园等少数几家龙头企业,仍在农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进行探索外,今年以来多家房企均表达了要收缩多元化业务,聚焦主业的意愿,而
是为数不多的突围者,并在物业管理、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在多元化业务版图中,雅生活表现最为亮眼,2019年实现营业额51.27亿元,较上一年增加51.8%;毛利及净利润分别为18.83亿元及12.92亿元,较上一年分别增加46.0%及59.3%;股东应占利润为12.31亿元,同比增加53.7%,每股基本盈利0.92元。
2019年,雅生活拟以固定对价15.6亿元收购中民物业60%股权及以可变对价收购新中民物业60%股权。若收购完成,雅生活整体在管面积将突破5亿平方米,跃居行业龙头。
凭借优异的综合表现,今年2月雅生活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及恒生沪深港通大湾区综合指数成份股,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花旗、高盛、瑞银、摩根士丹利等十多家权威券商也重申雅生活“买入”“跑赢大市”评级,并维持雅生活行业首选。
环保业务的表现同样出色。期内,
环保业务营业额及经营利润分别为15.10亿元及3.35亿元,分别较去年大幅增加146.1%及69.6%。通过多年发展,环保业务已完成全国布局,共有45个项目。其中,截至去年底,
环保危险废物设计处理规模已逾330万吨/年,安全填埋库容逾1800万立方米,在这两个毛利率高达40%以上的领域占据了行业排头兵的地位。
2019年底,
的建设板块正式更名为“雅城科创集团”,已经完成了人居科技、 EPC/总承包两大业务体系的搭建,全年承接了逾300个工程项目,为50多家房地产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白银时代下,
已站在有利的位置,紧紧围绕地产主业打造了第二条增长曲线,将为未来持续稳健发展奠定基础。